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孵化器! 登录 注册 +我们微信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新闻
  • 新闻
  • 政策
  • 技术
  • 创业
  • 孵化器
  • 企业
  • 项目
  • 专利
  • 协会
  • 金融
  • 中介
当前位置:中国孵化器网 > 创新创业专区 > 园区动态 >  正文
莱芜国家级高新区:万众创新高地 大众创业乐园
发布日期:2016/1/25 13:59:24   编辑:中国孵化器网   来源:大众日报
莱芜高新区于2001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9月29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建成“五纵七横”园区路网,实现了与京沪高速、泰莱高速、济青高速、滨博高速的互联互通,位于济南

 

    莱芜高新区于2001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9月29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地处鲁中,接受济青辐射,承接产业能力突出——

 

    一小时上天 两小时出海

 

    莱芜高新区目前总规划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高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建成“五纵七横”园区路网,实现了与京沪高速、泰莱高速、济青高速、滨博高速的互联互通,位于济南“一小时经济圈”辐射地带,距青岛也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莱芜人形象地喻为“一小时上天,两小时出海”。接受济南、青岛辐射,承接产业项目转移,展开配套合作的渠道更为畅通、条件更为优越。

 

    建区以来,莱芜高新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创新驱动跨越发展为统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莱芜高新区先后被省商务厅认定为“山东省科学发展园区”,被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山东省知识产权园区”,被省经信委认定为“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18家企业参与制定33项国家标准,“粉末金谷”成为城市名片——

 

    高标准建设“一区多园”集群格局

 

    1月1日,由莱芜国家高新区山东爱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联合起草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线》行业标准正式实施。

 

    该标准为国内外首个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线行业标准。它的发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快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线试验方法与现行标准接轨的步伐,使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线材料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提高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线材料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线材料产品的出口贸易。

 

    目前高新区有7家企业为主制定国家标准10个,11家企业参与制定了23个国家标准,1家企业承担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莱芜国家高新区以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建设“国家火炬粉末冶金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动力,按照“差别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思路,积极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规划建设了粉末冶金高科技产业园、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形成了“一区多园”的集群发展格局。目前,已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北京汇源果汁、维达纸业、黑旋风锯业等相继落户。

 

    全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山东莱芜金石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爱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山东莱芜润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粉末冶金及新材料产业,以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莱芜环球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山东泰金精锻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以山东胜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山东现代玉成数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精密装备制造产业,以山东昊宇车辆有限公司、山东莱芜凤凰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等产业集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注册企业2400多家,上市企业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其中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

 

    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0家,孵化园一年半入驻5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

 

    高新区变身创新创业乐园

 

    如果一个地方能吸引一两个项目入驻不算稀奇,但是如果短短一年半就有5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就充分说明这里的吸引力,这个地方就是莱芜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截至目前,已有山东省射频识别工程技术中心、人工晶体产业化、微陀螺仪、新型软磁复合材料研发等20多个创新项目入驻,真可谓创新创业的乐园。

 

    莱芜国家高新区高度重视创新环境建设,积极吸纳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激活创新创业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了科技创新与发展专项资金、高端人才引进扶持基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打造了科技特色业务支行、“创业咖啡”等平台,对建设创新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给予全力扶持,进一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全过程、全要素的孵化培育体系,着力强化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以总面积5万平方米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为依托,按照“集聚、集中、集约”的理念,着力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目前已有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研发中心等50多家科技研机构入驻。着力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设立了创新平台专项建设基金,对自建与共建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与产业化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技术联盟的企业进行扶持。目前园区已建成博士后工作站2家,院士工作站3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0家。

 

    强化人才保障。积极探索智力引进、人才驻点等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了中国科学院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薛永祺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工艺技术权威闫桂珍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曲选辉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玛丽居里研究员王坤鹏教授等知名专家和高层次人才,为全区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区内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正在紧张建设,建成后将为莱芜国家高新区提供更加丰富的人才资源。

 

    强化功能提升。全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建有4座国际领先的全数字输变电站、日供水4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供电、供水、供热、天然气、排污等管网辐射全区;累计建成道路300多公里,铺设管线700多公里;区内建有莱芜海关,实行“口岸直通”,产品出口可直接办理各项通关手续,非常便捷;大汶河湿地风光带、孝义河滨水景观带等城市景观风光旖旎,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设施鳞次栉比,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莱芜技师学院等高等院校坐落区内,为投资创业搭建起了有利平台。

 

    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集贤纳士创新驱动再攀高峰

 

    站在新的起点,莱芜国家高新区将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全力打造产业转型的“强引擎”。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抢抓“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等建设机遇,广借外力,精准发力,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形成支撑高新区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把改造传统产业作为重要任务,着力提升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水平,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强化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

 

    站在新的起点,莱芜国家高新区将坚定不移强科技、聚人才,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的“主阵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济莱协作区建设,深化与济南及国内外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施科技“巨人”孵化工程,狠抓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引进、孵化、培育,大力推进高创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专业孵化体系。实施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创新主体引进,组建不同形式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实施高新英才集聚工程,加快“创客空间”、专家公寓等载体建设,吸引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扩大科技创新优势。

 

    站在新的起点,莱芜国家高新区将坚定不移闯难关、补短板,全力打造深化改革的“火车头”。改革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开关,莱芜国家高新区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釜沉舟的魄力,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积极探索高效务实的管理体制,认真学习借鉴兄弟高新区“大部制”等管理经验,本着“扁平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的原则,在机构设置、项目建设、干部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市乃至全省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融资机制,不断优化投融资结构,丰富投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包括天使投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等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实现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站在新的起点,莱芜国家高新区将坚定不移强功能、促共享,全力打造规划引领的“示范区”。牢固树立产城一体的理念,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科学摆布产业发展区、管理服务区和居住生活区,引领园区规范有序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推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同步完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设施,强化生态治理,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图片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