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孵化器! 登录 注册 +我们微信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新闻
  • 新闻
  • 政策
  • 技术
  • 创业
  • 孵化器
  • 企业
  • 项目
  • 专利
  • 协会
  • 金融
  • 中介
当前位置:中国孵化器网 > 新闻动态 > 园区动态 >  正文
优化载体平台 厚植双创土壤 常熟高新区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区
发布日期:2020-05-12   编辑:中国孵化器网   来源:常熟高新区
今年是常熟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五周年。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核心区,高新区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纷呈。从科技镇长团发源、国家大科园成立,到校地合作开花结果、大院大所相继落户,再到创新生态日臻完善,新经济新产业加速迭代,常熟高新区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

    今年是常熟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五周年。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核心区,高新区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纷呈。从科技镇长团发源、国家大科园成立,到校地合作开花结果、大院大所相继落户,再到创新生态日臻完善,新经济新产业加速迭代,常熟高新区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高峰”带动产业“高原”。

 

 

    创新是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常熟高新区牢牢抓住成功升级国家高新区、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省科技综合改革核心区三大机遇,着力探索产业升级、功能提升、政策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以创新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力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努力建设常熟科技创新的核心区。

 

    位于高新区内的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县级市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常熟高新区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平台。2008年,常熟高新区以“科技镇长团”试点为契机,联合省内多所高校创建了常熟大学科技园,为科技创新要素稀缺的高新区奠定了坚实的创新基础。

 

    从2008年开始建设到2010年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再到后来探索出一条科技园建设新路径,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始终以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科技型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3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创“学科与产业对接、成果与企业对接、专家与企业家对接”的“三对接”模式,加速基层科技资源的集聚,形成了“科技、人才、资本高度融合,研发、孵化、育成高效对接”的创新机制和氛围,为高新区快速集聚优势科技资源和高端技术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依托大学科技园,常熟高新区聚集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液晶所、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上海交大常熟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苏州市智慧医疗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平台。

 

    创新平台各有侧重,共同汇聚创新要素。

 

    1、智能液晶所

 

    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第一个按照“项目经理”模式筹建的研究所,由常熟市人民政府与薛九枝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致力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引入市场化机制,把常熟打造成全国智能液晶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成长型企业的集聚区。

 

    2、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

 

    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为重点。金属所配套设立铁马营创投孵化器和香柏基金,重点培育“研究开发、孵化投资、资源整合、经营管理”四大核心能力,打造技术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的生态型科创平台。

 

    3、先进金属所

 

    配套设立铁马营创投孵化器和香柏基金,重点培育“研究开发、孵化投资、资源整合、经营管理”四大核心能力,打造技术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的生态型科创平台。

 

    4、上海交大轻量化研究院

 

    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平台,建立上海交通大学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首批引进芯慧联等3个新材料研发项目,同时发挥区镇联动辐射效应,在尚湖和沙家浜分别建立产业化基地。

 

    5、智能车中心

 

    致力于打造融合汽车、交通、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网联先导区。

 

    6、苏州市智慧医疗创新中心

 

    苏州市智慧医疗创新中心将通过与德国西门子医疗的深度合作,打通数字化医疗产业链堵点,着力打造智慧医疗创新平台、医学科研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医疗体验中心、德国离岸创新中心。

 

    目前,创新平台已获批苏州市新型研发机构4家,汇集了250多名国内外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专家,累计获批各级各类人才项目超30项;建设13个研发中心及平台;累计孵化及引进聚萃材料、未名环境、药明博锐、昆腾威材料、宝讯材料等高科技项目超40个,为常熟高新区集聚创新资源添砖加瓦。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还积极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众创体系建设及飞地孵化器建设,与清控科创合作,打造“常小样创业圈”众创空间集聚区。目前,园区拥有科技创新载体5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创新创业企业500余家。

 

    这是常熟高新区厚植双创沃土,激活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的精彩缩影。在此基础上,高新区以深化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实行股权分配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创新平台中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团队控股、股权激励”等创新做法,激励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全力开展科技创新。同时,深入落实省“创新40条”等政策,试行“企业按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3%预提研发准备金”创新做法,探索政府、创投、银行、担保、保险、证券、租赁等“七合一”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新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常熟经验”。

 

    造就肥沃的创投土壤,是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前提。

 

    常熟高新区全力贯彻“40条”政策,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政策要求,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力度。重点培育索特传动、海力达科技等100余家优质科技企业,推荐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对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其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管理水平等情况,支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创新,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

 

    支持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瞄准全球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重点培育亨睿碳纤维、忠明祥和等企业建设苏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突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中支持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和高位攀升;

 

    高新区还推动“创客链”与“创业链”衔接、“服务链”与“孵化链”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配套,构建完整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让创新创业之花竞相绽放。

 

    目前,常熟高新区已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苏州市级众创空间8家;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建成省级企业科技加速器1家,新建新材料国际加速器1家。

 

    双创事业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科技服务平台的支撑。常熟高新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广场建设,集聚全方位、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平台。常熟市知识产权服务广场建设不断深化,依托常熟紫金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目前已经集聚线下代理、托管、维权、运营等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机构10余家。苏南自创区常熟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持续推进,自2017年5月揭牌成立以来,累计入驻科技服务机构14家,形成技术转移、科技政策咨询、人才引进、管理技术及咨询等10大类科技服务产品40余项;举办“创管家”品牌系列培训31期,培训服务企业超2000家。

 

    创新平台离不开人才的聚集。依托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高新区强化招才引智工作,精准对接苏州国际精英周、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春晖杯”创业大赛、北美创业大赛等活动,举办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招商推介会“北上广深”专场,参加美国128华人科技企业协会常熟行、苏州国际创客大赛(英国赛区)创业组项目常熟行、海归创业大赛说明会、“常来常熟”创新创业武汉专场对接会、第五届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专场活动等招才引智活动,全力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发挥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引领作用,举办双创大讲堂、博士联谊会等人才活动,并组织人才企业参加“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最具发展潜力科技人才创业企业评选等活动。随着一批大院大所落户扎根,一批研发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截至目前,常熟高新区拥有国家、省、市各级各类人才项目超过300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累计拥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42家、研发机构超3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5件。

 

    发展至今,常熟高新区已形成以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3+1”主导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新区正积极布局氢能源汽车产业园、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园、中日创新合作产业园、昆承湖金融科技岛等“三园一岛”新兴产业。

图片新闻推荐
“创新创业”五问
深圳南山,一家孵化器举办活动。活动开场了,却没有...[详情]
深圳宝安区六大园
深圳宝安区推进实施“科技桃花源”战略,制定建设标...[详情]
中国科技企业孵化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五大创业中心,一是以北京、天津...[详情]
2016年全球创新指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8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该指...[详情]
国务院确定首批2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