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孵化器! 登录 注册 +我们微信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新闻
  • 新闻
  • 政策
  • 技术
  • 创业
  • 孵化器
  • 企业
  • 项目
  • 专利
  • 协会
  • 金融
  • 中介
当前位置:中国孵化器网 > 新闻动态 > 园区动态 >  正文
常州国家高新区二十五年形成“创新生态圈”
发布日期:2017-11-09   编辑:中国孵化器网   来源:科技日报
高新区的创新“树论”,最终为全区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圈”。“高新区,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高新区的灵魂。”在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看来,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聚力创新、敢闯敢试,才能彰显鲜明特色、增创竞争优势。

 

    今年1月,我国第一次采用碳玻混合织物高性能材料制造的新型大巴在上海投入使用。这种由常州宏发纵横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碳玻混编增强材料,不仅使车身减重1.5吨,还颠覆了大巴车的制造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打破了国际垄断。宏发纵横这家在常州高新区土生土长的企业,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原动力。“正是常州高新区的创新环境及管委会的大力扶持,才有了宏发纵横的今天。”常州宏发纵横新材料公司总经理助理薛英的话代表了常州高新区企业家们的心声。

 

    就好比是一粒种子,播种于高新区,这里的体制机制成就了一方沃土,这里的政策环境是阳光雨露,当创新举措开花结果,又能服务于此,带动区内创新要素的集聚,推动区内创新集群的形成。

 

    高新区的创新“树论”,最终为全区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圈”。“高新区,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高新区的灵魂。”在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看来,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聚力创新、敢闯敢试,才能彰显鲜明特色、增创竞争优势。

 

    体制机制创新培沃土

 

    创新发展是一座城市、一项产业、一个企业的发展基础,高新区没有把这种打基础的过程当成可以套现的途径,而是从发展路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的选择上为区域的发展打好基础。

 

    从1992年成为全国首批52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常州高新区就成为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不论是开发模式的探索,还是“园镇”合一的尝试;不论是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还是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的突破;不论是各项国家、省部级试点,还是具体工作中的土办法、新点子,无一不体现着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举措和创新的勇气。

 

    “可以说,高新区用前10年的时间完成了产业、企业、人才的集聚,发展的大方向确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提档升级。”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邢西哲告诉记者,高新区当年提出的“一核八园”,可以说是创新型科技园区的1.0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则是目前正在加速打造的2.0版。

 

    政策环境营造洒雨露

 

    “创新需要创新环境,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最主要的,就是为企业营造好的创业环境。”邢西哲一语道破:企业才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主体。

 

    除了充分利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所释放的政策红利外,高新区还不断完善本级创新政策,着力推进资本引领,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营造创新环境。

 

    前不久,由国家科技部开展的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尘埃落定,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月中入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一个企业,像一个人一样,需要一个适应自身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高新区正是为像维尔利环保科技公司这样的海归创业创造了一个最佳的生态环境。

 

    今年5月,清华大学博士后曾春阳带着他的团队落户清华大学两岸研究院常州分院,开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标准化化工系统”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在国内目前鲜有人涉足。通俗地说,就是借助人工智能手段,优化化工工艺。“通过遍布化工厂厂区的传感器监测数据,传输到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网关,为企业进行数据的云计算分析。”他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一套系统解决方案”。

 

    这样的创新“浓度”提高,离不开一批关键的创新“强磁场”。

 

    建区以来,常州高新区集聚高新资源、发展高新产业,引进了中科院遗传所南方中心、清华大学两岸研究院常州分院、浙江大学常州工研院、常州印刷电子产业研究院等11个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了超过200万平方米全区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培育了36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49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实施了381项国家级和647项省级科技项目,招引了96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和647个“龙城英才”项目,初步形成了“一核心四驱动”的创新布局。

 

    新兴产业核变结硕果

 

    一个人才一个项目的引进,背后带来的可能是一次产业的“核变”。

 

    自1989年开始从事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研发的杨永岗,到2011年终于在常州成功实现ZT7系列高性能碳纤维稳定量产,他带领的中简科技成功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封锁。作为新材料的碳纤维,将是高新区瞄准的下一个产业集群。“高新区下一步的目标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碳纤维就是其中之一。”邢西哲说。

 

    传感器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关键器件。正式启动“中国国际传感谷”建设、打造“智能传感特色小镇”的常州高新区,目前已有40多家传感器相关企业,并拥有一批传感器及其模块系统、典型终端产品的研发制造骨干企业。其中,森萨塔科技常州公司的汽车用压力传感器世界排名第一;梅特勒-托利多常州公司拥有亚洲最大的压力传感器和衡器研发及制造基地,连续22年主要技术指标蝉联行业榜首;以常胜电器、惠昌传感器为代表的家电用传感控制器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去年完成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5.1%。

 

    企业的创新成果,正是常州高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改革活力的有力见证和体现。

 

    如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期,常州高新区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年均增幅超过1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高科技创新载体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金融资本等多形态创新主体百花齐放。由创新体系驱动的区域经济,将成为增创发展新优势时期的“新宠”。

 

    今年,常州高新区还将实施《增创发展新优势创新驱动行动方案》,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创新型园区提升工程、创新型企业提升工程、创新创业载体提升工程、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提升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工程、创新环境提升工程。

图片新闻推荐
“创新创业”五问
深圳南山,一家孵化器举办活动。活动开场了,却没有...[详情]
深圳宝安区六大园
深圳宝安区推进实施“科技桃花源”战略,制定建设标...[详情]
中国科技企业孵化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五大创业中心,一是以北京、天津...[详情]
2016年全球创新指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8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该指...[详情]
国务院确定首批2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详情]